新莆京·游戏大厅(澳门)官方网站入口-Mobile App Store

点“污”成“景” 智慧治污让水清岸绿重回长三角

发布日期:2020-09-28 浏览次数:942

“屋前小粪池,屋后大粪池,一到夏天苍蝇蚊虫到处飞,臭气熏天,家里小孩都不愿出门玩,来了远房亲戚也不好意思领出去逛。”回忆起曾经的居住环境,南京市浦口区小刘村的村民刘老伯忍不住“吐槽”。

这也是当地居民一直以来的苦恼。记者了解到,此前浦口区一大片农村区域都存在农村居民房污水排水难的问题。特别是江南一到梅雨季节,几个月内几乎雨水不断,家里的污水、天上的雨水全都无处可排,房前屋后废水横流,出趟门衣服鞋子都要弄得脏兮兮臭烘烘。

如今,零散的露天粪池再也不见了。经过统一治理,村里每家每户都新建化粪池,设置了厨房沉渣格栅井,下水安装了存水弯,通过一体化处理站将污水集中进行处理。更加令人欣喜的是:类似的点“污”成“景”的例子,已在长三角地区的浦口、江阴、如东、溧阳等多处落地开花。

点“污”成“景”

“感觉自己生活在公园里!”南京浦口治污项目正式运营后,运维人员李工在进行每天的日常巡检工作时再遇刘老伯,谈到生活环境的变化,刘老伯乐得合不拢嘴。

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既是长江经济带的龙头,同时也是国内农业产业体系最全、农业创新能力最强和乡村业态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过去,由于农业粗放的生产方式,农污排放较为随意,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负担。

而现在,经过科学治理,横流的污水不见了,四溢的臭气也闻不到了……村子里池水越来越清冽,空气越来越清新的同时,还平添了许多花园般的休憩场所。

这一肉眼可见的变化,是当地的农污系统化治理的成果,也是多项创新技术交叉融合的结果。记者从这些变化背后的“妙手”中建水务环保有限公司获悉,近年来,长三角地区运用现代化治理智慧运营手段,逐步构建出农村生活污水连片整治的多边联动体系,最终形成了契合当地的农污治理系统化解决方案,成为用科技手段保护“绿水青山”的重要尝试。

南京浦口治污项目为例,为针对性地解决长三角农污问题,重点开展了污水处理、设施管控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和设备研发,开发出负压抽吸污水收集系统、MagBR磁介质生物反应器等农村污水处理一系列关键技术,形成了以高效运维为导向的全产业链技术体系及配套设备。

据悉,该项目作为国内首个、也是最大的以运营单位牵头的工程“总承包+运营”模式实施的项目,开创了以运维单位作为联合体牵头人,总体把控设计、施工质量的先例。

在致力于科技创新的同时,项目在运维管理方面也颇有特色。南京浦口项目运维负责人李工告诉记者,团队自主研发的智慧农污管控平台,以一体化处理站、净化槽、泵站等设施监测数据采集为基础,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分布控制技术为支撑,为农污项目全方位、全过程、全周期的运维管理工作提供有力保障和技术支撑。

如今,浦口农污项目顺利投入运营后,遇上了当地的第一个雨季。相比往年,村里的环境有了全新的改变,很多村民遇到运维人员时都忍不住上前夸赞一通。李工也成了大家的老熟人,饭点时间还能收获一个衷心感谢的馒头或玉米呢。

多“管”齐下

在精准治污方面,项目团队通过技术、工艺的自主创新,多“管”齐下,做到了污水治理“因地制宜”。

以浦口项目为例,在实施过程中,考虑到农村地区整体情况较为复杂,人口规模及聚集程度、地形地貌、经济承受能力等方面较大差异,兼顾性价比、施工难度等多方面因素,综合采用了多种处理模式对农村污水开展治理工作。

比如,对靠近城镇、有条件的农村地区生活污水就近接入城镇生活污水管网;对离城镇较远、人口密集的农村地区建设相对集中处理设施;对居住较为分散、地形地貌复杂、人口较少的农村地区采用分散处理模式。

最终,团队通过因地制宜的治理模式,实现农村污水的高效处理,为当地政府节省建设费用超2亿元。

另外,在污水治理过程中,还诞生了大量的工艺创新。据介绍,针对部分村庄污水排口高低起伏较大、沿河布置、常规重力管道收集困难等问题,开发出可实现污水精准收集的负压抽吸污水收集工艺。与传统污水收集工艺相比,该新工艺的收集管道埋深浅、施工简便,对现状道路影响及破坏较小,全程无需泵提升,既节省投资又方便日常运维。同时,整个系统密闭性极强,无气味不会堵塞和泄漏,最大程度上降低了运行过程中对周边环境及居民生活的影响。

其中最为亮眼的创新成果之一,是技术团队自主开发的MagBR磁介质生物反应器技术。该技术以“A2O活性污泥法+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MBBR)”泥膜混合工艺为基础,以磁加载技术对MBBR悬浮填料进行磁化改进为核心的具有同时脱氮除磷功能的高效一体化生化处理设备,实现了对污水的高效处理。

“污水经处理后,出水水质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可作为绿化浇灌、路面冲洗等日常杂用水使用。”项目负责人表示。

“内”“外”兼修

如今,驱车缓行于江苏溧阳著名的网红“一号公路”上,感受到的是道路两旁风光秀丽,河水清澈见底,耳畔鸟语花香。谁也不曾想,昔日农村的“污水池”经过科技手段的改造,竟然华丽变身为公众赏景、休闲游玩的“农污公园”,成为江南乡村一道靓丽风景线。

除了埋头进行技术攻关,团队还有着自己的治污“哲学”。他们认为,农污处理项目既要注重区域布局、处理方式、工艺提升、降耗提能等内在元素,同时也要注重加强农污终端的绿化景观建造,助力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推动乡村旅游发展。这种“内外兼修”的理念,让污水治理变得更加人性化。

据了解,截至目前,在长三角地区溧阳、江阴、浦口、如东等地,已有37个镇、3095个村的25万余农户受益于生活污水治理工程。

项目实施以来,农村管网工程铺设长度达9007公里,距离相当于北京至上海高铁往返三趟。工程投资超60亿元,污水处理设计总规模为7.6万吨/日。项目的实践,推动了我国在污水处理方面的科技进步,目前已申报国家专利技术18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发表论文3篇,参编地方、行业标准3项。

创新驱动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在推动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人民实现美好生活的过程中提供了不竭动力,让“清水绕人家”的江南水乡美景,重回长三角地区广袤的农村大地,为更多人打造天蓝、地净、水清的美好家园。


文章来源:人民网